高清度与分辨率在美景图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
0 2025-04-03
1975年的天水两次全国出名
1975年的天水两次全国出名:一是天水县东风小学上了《人民日报》头版;二是因花牛苹果畅销国外,将整个天水地区列为外销苹果生产基地。
在那个媒体不发达的时代,除了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甘肃日报》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个很少的媒体有限的读者和听众外,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。因此,天水本地人很少知道这两个新闻。
据去年底出版的《天水市麦积区志》记载,1975年夏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发表《天水县东风小学》的文章,提出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学学习马列主义,引来不少外地的参观者。同年10月,因花牛苹果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,将天水地区列为全国外销苹果生产基地。
现在回想起来,区志上记载的东风小学就是现在的麦积区道南小学,学校名字虽然改了,但地址还在北道二马路。
那年,我正在天水县葡萄园附中小学三年级学习,由于我的生字本写的工整,字比较好,被班主任巨月英老师推荐,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小学生在东风小学参观学习的活动。
那时我一个乡里农民的孩子,从未出过门,虽然学校就在火车站旁边,但从来没有坐过火车。那次去东风小学,由于学校经费有限,就派巨老师带着我一个学生,早上10点左右从葡萄园车站坐上了去北道的绿皮火车,经停元龙、渭滩、伯阳、社棠4个小站于中午时分到达天水火车站(当时叫北道),下午两点去东风小学参观完,三点半就又乘火车回到葡萄园家里。印象深刻的就是,去教室里参观了学生的作业本,他们一个个比我写得好。我心想:城里娃吃的白面馍,穿的“的确良(当时很时髦的一种化纤布)”,就是比我们吃黄面馍、穿大粗布衣的乡里娃厉害!
至于苹果,从我记事起,老家里房前屋后、庄里庄外都是成片的苹果园,那时的品种就是国光、美夏、红黄元帅。每年夏秋季苹果成熟了,生产队组织社员采摘,用藤条编织的圆桶状果筐,周围垫上麦草,整架子车送到供销社收购处,再装上火车,运往全国各地。
天水被国家确定为出口基地之后,就成立了天水外贸局,办公地址在今麦积区一马路天水火车站货运大厦以东,专门负责天水地区的对外经贸事宜。天水外贸局一直保留到九十年代才撤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