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明朝于谦的生平介绍明朝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简介

本站原创 0 2025-04-30

摘要关于明朝于谦的生平介绍(明朝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简介) 大明战神于谦:京师保卫战大破瓦剌,为官清廉刚直不阿! 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...

关于明朝于谦的生平介绍(明朝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简介)

大明战神于谦:京师保卫战大破瓦剌,为官清廉刚直不阿!

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这篇《石灰吟》应该是很多人对于谦的第一印象。

文人形象只是他诸多标签中的一支,于谦为后人所纪念,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民族气节、军政才能。当年土木之变后,明朝陷于危难之际,是于谦领导了艰难的京师保卫战

为官三十余年,于谦的清正廉洁、刚直不阿,成为万世楷模。

为官清正,德才兼备

明洪武年间,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的钱塘县。家族世代为官,注定了于谦也要读书致仕。永乐十九年,于谦考取进士,从此踏上仕途。

真正让他得到皇帝关注的是,明宣宗时期的怒斥汉王叛乱。

面对的乱臣贼子,于谦义正言辞,声色俱厉,直骂的汉王匍匐在地,战栗不止。看着眼前的青年才俊,明宣宗满是欣赏的目光。

在明宣宗的关照下,于谦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,巡抚河南与山西两地。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巡抚,本该前呼后拥、尽显官威,于谦却常常轻车简行,实地走访。

面对地方上的旱涝灾害、民生疾苦,于谦毫不犹豫地上报朝廷。对百姓倾注全力,对官场却不愿逢迎。正统初年王振当道,每逢百官朝会,大家对权臣争相献媚,而于谦只是两手空空,只有清风。

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”,为了表明心志,于谦还专门写了诗句以明志。与官场仿佛“格格不入”的于谦,受到王振的排挤。

明代宗时期,于谦因为保卫京师,拥立有功,一跃成为百官之首。然而,于谦依旧不改清正本色,憎恶那些怯懦无能的人和事,因此招致嫉恨。

遇到不快之事,于谦拍着胸脯感叹道,“此一腔热血,意洒何地!”

民族英雄,大破瓦剌

公元1449年,明朝遇到了建立以来的最大危机——皇帝被俘,精锐尽损。此时距离明朝建立仅仅过去81年,堂堂一国之君(明英宗朱祁镇)就被少数民族政权掳掠。

想想当年的明太祖北击元朝余孽、明成祖更是五次亲自北伐。天子守国门,君子死社稷的祖训,却成了国本动摇、人心惶惶的朝堂危机。

要知道,明英宗带走的是朝廷精锐,五十万大军被消灭殆尽。更要命的是,皇帝被俘虏,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瓦剌,深谙明朝此刻的投鼠忌器

面对朝堂上下的一片慌乱,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力挽狂澜。

他先是利斥南迁,坚定地主战;接着扶持郕王朱祁钰为帝,巩固国本。在铲除王振党羽后,于谦开始执行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——京师保卫战。

九门洞开,毫不退让。于谦拒绝了收兵固守的建议,而是摆开阵势列阵迎敌。为了绝处逢生,背水一战,于谦下令全军: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,斩其将。

军不顾将先退者,后队斩前队。将士一心,死战到底,历时一个月的北京保卫战,以明朝的胜利告终。作战不力的瓦剌退回塞外,一同而去的还有太上皇——朱祁镇。

迎回上皇,夺门之变

瓦剌退兵,京师依旧,明朝暂时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候。到了行赏的时候,最大功臣于谦自然是功成名就。“加谦少保,总督军务”,坚辞不就的于谦,开始主持兵部的日常事务。

就在一切向前发展的时候,太上皇朱祁镇的问题出现。瓦剌发现朱祁镇已经没了用处,甚至想归还给大明。但是,旧人到,新人又该如何安置?

已经做了皇帝的朱祁钰,如何面对自己的哥哥——前皇帝朱祁镇?那些被朱祁钰提拔的臣子,又是否愿意面对风云变幻?此时,于谦站出来了。

作为朱祁钰登基受益最大的人,于谦毅然表示,“天位已定,宁复有他,顾理当速奉迎耳。”看着于谦的坦然,心中有愧的朱祁玉只得连连允诺。公元1450年,朱祁镇回家了。

北狩一年的上皇回来了,等待他的是近乎软禁的七年,皇权的让兄弟俩只能宛若仇雠。然而,命运造化弄人,处心积虑的朱祁钰不会想到,哥哥会有重新复位的一天。

景泰八年,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等人发动,迎回被囚禁的朱祁镇,史称“夺门之变”。作为前朝旧人的于谦,即便“谦实有功”,等待他的依旧是斩立决,就因为一句“不杀于谦,此举为无名。”

后记:

于谦即死,明朝好不容易恢复过来的元气,再次大伤。那些曾经发动夺门之变的乱臣贼子,也得到了应有的惩戒。

徐有贞被充军,石亨死于狱中,曹吉祥谋反灭族,只有于谦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”。

为朝廷社稷,于谦鞠躬尽碎;为黎民百姓,于谦心怀天下。他无愧于大写的民族英雄,治世能臣!

标签: 港台娱乐八卦

上一篇:HD应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
下一篇:秘密之门揭开非凡娱乐的神秘面纱
相关文章